琵琶三弦铿锵婉转,皮影伴着韶乐悠悠起舞。油纸伞骨划去雨滴,流露彩泥塑的瑰奇倾诉。一身令旗,抖袖间惊换行当花脸;针线绵密,结色时落成山河画卷。悠远的记忆,夹杂着璀璨的“非遗”故事,千年风沙中遗落的明珠——还能绽放出应有的熠熠辉光吗?


横亘千年的幽幽古韵,在现代城市中却逐渐默默消亡。而旧时在中华民族身上闪耀生辉的文化瑰宝,亦衰落于漠视和断代中。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此类情况,无不令人扼腕叹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传承造就了无数文化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范围广泛,可涉及10大门类。据统计显示,现共认证非遗1372项,共计3145个子项,数量位居世界第1。但官方认证的非遗传承人却仅有3068人,且其中有80%都是中老年人。加之当代人对非遗了解、认知极少,抢救、保护非遗传承工程迫在眉睫。
当代社会,保护非遗这一不可再生资源已刻不容缓。而在全面小康落实的今日,物质的满足必然会带动对精神文化的更大需求,值此机会,保护、传承“非遗”,势在必行。
综合上述背景,为助力非遗的保护传承,特此成立了“遗落的明珠”—探寻与传承“华夏”非遗文化社会实践团,通过“两团一库一矩阵”结构,即建立寻访调研团,文化传承团,文化数字库,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建立新媒体矩阵,通过调研、寻访、传承等多途径,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遗落的明珠”团队分为9支小队,共93人,足迹遍布9个省份的50多个区县,通过七个大板块展开相关调研活动:
1、 采访非遗继承人,归档记录口述史,继承其工匠精神;
2、 亲自操作、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学习发扬非遗技艺;
3、 下乡发掘未被保护的非遗,联系有关部门助其申遗;
4、 结合当地形势,有针对性的为当地政府提交一份宣传及保护非遗方案;
5、 结合旅游业,推出文化周边,让非遗“活态”传承;
6、 利用新媒体形式,传播非遗文化、扩大影响力;
7、 为“数字化”保护工作做调研基础。
通过多方工作的开展,我们预期达到以下七项活动成果:
1、归档整理的非遗继承人“口述史”;
2、部分偏远落后地区未得到保护的技艺成功申遗;
3、9份结合当地特点的非遗宣传及保护方案;
4、多份媒体新闻报道;
5、多份非遗相关短视频 几份精美纪录片;
6、部分非遗文化周边;
7、一份献礼建党百年的非遗影像集。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时代巨辙跨过千年的沟壑,却难以抹灭天空中浩渺的繁星。“非遗不遗”,保护文化遗产,继承文化衣钵,依托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产业。一切努力都会是明珠闪耀的序章,处变革之时代,行变革之方法,非遗定会在新时代传承接续下去,实现它更大的价值。
编辑:王兴
审核:任延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