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学院“追寻红色足迹,接受红色文化熏陶” 社会实践走进革命圣地活动圆满告一段落
日期:2011年07月18日 00:00 点击:[]
7月14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追寻红色足迹,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学生赴延安社会实践团一行顺利返校。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实践团师生们充分发挥延安精神,不畏高温酷暑,积极实践,认真学习,展现了机电师生的良好风貌。
值此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为积极响应上级团组织的号召,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感悟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近百年光辉历程,培养青年学子的爱党爱国情怀,切实的做到“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使他们更加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的理想信念,西安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精心组建赴延安“追寻红色足迹”社会实践团。实践团一行14人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进行参观访问、考察学习,在参观旧址,重温党史的同时,提高团员的实践能力,增强团员的服务意识。
暑期社会实践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举措,是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同学们在实践中增加知识的才干,服务社会。为将此活动开展好,院团委高度重视,悉心指导,精心组织,认真策划,结合圣地风貌和时代特色,制定的详细活动方案,经细致地策划和多次开会研讨,本次社会实践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为民服务 矢志不移
7月11日,实践团一行抵达圣地延安,得到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及其他学院学生代表的热情接待。简单的安顿后,老师同学们便抖擞精神,紧锣密鼓地展开各项实践服务活动。当晚7时许,在延大田径场,实践团与延大学生代表们进行了联谊活动,就毛主席的重要文献进行了讨论学习。双方就《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文章展开讨论,再一次认识到当代社会迫切地需要张思德式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愚公矢志不移、坚持到底的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延大与实践团的师生们还通过表演节目,唱红歌、唱校歌、诗朗诵等形式建立了友谊,表示将友好联系继续下去。
追寻伟人足迹 弘扬革命精神
7月12日清晨,迎着朝阳,伴着和风,实践团一行14人踏上了参观革命旧址的征程,第一站是杨家岭革命旧址。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住处。当年这里还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现在主要有中共中央七大会址、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两处可供参观,在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这就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们当年的住所。虽然当时生活十分艰苦,但是领导人在这里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毛主席在这里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很多重要论著。
此时正值建党90周年的伟大历史时刻,杨家岭革命旧址人山人海,来此参观学习的游客众多。而身着统一天蓝色服装的实践团团员们也成为景区的一道风景线。
从杨家岭革命旧址出来,实践团前往枣园革命旧址。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中央社会部住在枣园,将这里起名为“延园”。园内原有几排窑洞和一些果树,1942年后陆续修建了几栋“品”字形小洋房,还在山上修了几十孔土窑洞,栽种了一些果树和花草。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这里,社会部搬住后沟。1943年至1947中央书记处在这里,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中共七大,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为抗战胜利后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毛泽东在此写下了《学习和时局》、《关于重庆谈判》等著作。这里现保存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张闻天、彭德怀等人旧居和书记处小礼堂。1947年2月国民党侵占延安后,一些建筑遭到破坏,解放后按其原貌进行了修复。在枣园后沟口有《为人民服务》讲话台,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追悼张思德召集的会议上,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在《为人民服务》讲话台,实践团团员面向鲜艳的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雄壮而整齐的宣誓声在广场上回荡,表达了青年大学生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坚定跟党走的决心。
走进延安八一敬老院,感受和平年代老兵生活
在革命圣地延安,有一座特殊的敬老院——八一敬老院。与其他敬老院最大的不同是,住在这里的20位老人均是老红军、老八路。
2011年7月12日傍晚,实践团来到延安八一敬老院,看望革命老前辈,听老红军老八路们讲述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实践团到达八一敬老院时,老人们已经笔挺地端坐在院子里等待着他们的到来。他们双手平放于膝盖之上,那是军人的姿态。首先由实践团团员为老人们表演节目。王荣元演唱了陕北民歌《圪梁梁》,辅导员任斐然和前学生会副主席何凯演唱了《南泥湾》,其他同学合唱了《游击队之歌》等歌曲。马睿和刘三峰表演了小品《忆苦思甜》。期间老红军们还与我们合唱了《打靶归来》等经典歌曲。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还给我们唱了《马良山》、《抗美援朝进行曲》等歌曲。
之后我们扶老人们分别回到他们各自的房间。所有的房间都是按照宾馆里的标准间布置的,两张单人床并排摆放,壁橱、电视机、沙发一应俱全。在这里,老人们为我们讲述了他们那个年代所经历的非同寻常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反抗。我们深受影响。敬老院的老人中,有一位年龄最大的,94岁的李兴俊老爷爷。爷爷感慨到,我这一辈子就这么过来了,老了老了却还有人关心我们,胡主席还来看过我呢!老人们在八一敬老院的生活安静、稳定。在他们看来,最幸福的事就是单位、学校或个人来敬老院参观。这时他们就会把他们经历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讲出来,让我们学习、感悟。
从八一敬老院出来,我们心中感慨万千。既为老战士们的艰苦朴素而感慨,又为他们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怀而感慨。我们的祖国需要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更需要这样的人。我们决心要继承和发扬老战士们的蔑视困难,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延安精神。
缅怀先烈 重温党史
“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这是1946年4月毛主席为“四•八”遇难烈士题的词。“四•八”烈士陵园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市。1946年4月8日,出席国共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王若飞、秦邦宪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同机回延安的还有刚被党组织营救出狱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出席在巴黎举行的世界职工代表大会回国的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及著名爱国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等9人,因飞机失事,不幸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遇难。为了缅怀“四•八”遇难烈士,延安各界群众3万多人,在飞机场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题写了“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题词和向“四•八被难烈士致哀”的悼词。朱德、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执绋,送灵下葬,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飞机场旁边,为烈士建起了陵园。解放后,1957年党中央决定重建“四•八”烈士陵园。新建的陵园设在原八路军总部王家坪北侧,背枕清凉山,面对延河水。陵园里有纪念堂、纪念塔、纪念亭、陈列室、陵墓台等建筑物。
7月13日上午9时,实践团团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四•八”烈士陵园。步入陵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就是满园松柏、苍翠一色,怀着激动的心情,队员们来到位于陵园正中的烈士纪念碑前,巍然矗立的纪念碑,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碑上毛主席的题词遒劲有力,金光闪闪。 在纪念碑前,实践团团员肃然起敬,静静地默哀,寄托对每一位逝去的先烈们的哀思。我们向纪念碑敬献了花篮,之后学生代表做了发言。随后穿过纪念碑,大家来到了墓区,依次瞻仰了“四•八”烈士和张思德同志等其他烈士的陵墓。
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机电学院实践团团员瞻仰“四•八”烈士陵园,表达了对先烈们的无限哀思与无比的崇敬之情,对青年一代极具勉励意义。
追寻红色足迹,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在延安的行程是短暂的,但实践队员所见所闻所感所获得的精神财富是一生受用的。结束了实践过程,实践团团员们虽然疲惫,心中却是热血沸腾的。经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团团员们从一件件陈旧的文物和照片及其背后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事件中,感受到了一阵又一阵发自灵魂深处的震撼和感动,将心中对党的崇敬和热爱也不断地凝练提升。通过参观拜访、学习实践,团员们思想与心灵上再次受到深刻的洗礼。他们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时代青年肩上所承担的巨大的历史使命。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优良创痛,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铸就高尚灵魂,与时俱进地为建设更加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