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暑期三下乡』探寻文化名片 推动非遗焕新——“遗落的明珠”实践团赴多地开展非遗传承调研
日期:2021年09月07日 15:47  点击:[]

探寻文化名片 推动非遗焕新——“遗落的明珠”实践团赴多地开展非遗传承调研


为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探寻文化名片,传承文化血脉,推动非遗焕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特此成立了“遗落的明珠”—探寻与传承“华夏”非遗文化社会实践团。于7月11日起,70余名学生共组建七个团队,相继奔赴陕西、广西、河北、甘肃、新疆、山西、福建等地,通过亲自走访、实地调研,探索非遗宝库,推动非遗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式与媒体深度融合,在传承文脉精神中涵养中国自信。

在实践团前期动员过程中,各团队多次开展会议,就实践内容进行梳理和细化。团队成员集体学习非遗调研理论知识,并通过查阅当地文化产业结构等资料,将理论细化具体,制定了合理的走访、座谈、宣讲等方式,为之后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团队队长向每位成员发放安全须知,针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疫情防控等全方面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团队安全意识,确保成员安全出行。


7月11日,陕西队实践团率先出征,赴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开展寻访非遗活动。在成功与当地文化局取得联系后,先后拜访凤翔泥塑、木版年画、刘氏皮影、华英舞狮、岐山陈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采访其非遗的著名传承人,发扬工匠精神。在走访岐山天缘食品有限公司时,实践团成员参观天缘老作坊、现代化工厂和醋食加工工坊,品尝了香醇浓郁的传统老醋和醋粉、醋食、果醋、老醋冰棍等一系列新型醋制品。实践团对于天缘食品公司将传统工艺与新型加工设备有效结合的运营模式赞不绝口,并与其公司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交流会。此次赴陕西队探寻非遗文化的成员不仅见识到了非遗文化的源远流长,还从现代化创新的模式中重新认识了非遗文化及发扬手段,为后续调研团队提供“科创兴文”的大框架,为整体非遗调研实践团打下良好的基础。

7月20日 “遗落的明珠”广西实践团开展非遗文化调研。实践团率先前往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开非遗探索,并参观了古朴的三江侗族建筑,这种独特的建筑工艺融合其民族世世代代延呈的精神,造就了其富有特色的民族建筑,侗族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建筑形态,适应了当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7月21日,实践团前往坭兴陶艺术馆拜访泥兴陶的非遗传承人肖文生主任,肖主任热情邀请实践团成员亲自体验泥兴陶的制作过程,并向实践团成员讲解泥兴陶的历史故事及现代发展状况。告别坭兴陶艺术馆,实践团前往宾阳县湘光织锦坊,探寻四大名锦之一——壮锦,实践团学习并感受了编织工艺,同时了解到织锦坊现如今正在准备改造升级和创新生产设备,这样可以让更多更复杂的图案都能更高效地编织出来,这将进一步推进壮锦文化产业链的发展。随后,实践团又先后前去探索古老而又神秘的傩舞文化、厚重的壮乡铜鼓、美味的南宁生榨米粉等非遗文化,倾听传承故事,发扬匠人精神,记录非遗资料,蓄养文化内涵。

7月20日至24日,“遗落的明珠”河北实践团对南高洛古乐、书画毡、京绣、易水砚四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走访与调研。实践团首先来到涞水县南高洛村,探访高洛古乐,聆听当代回响,了解其特有文化和独特的记录乐谱的方式。紧接着实践团前往定兴县书画毡生产工厂,据了解,书画毡现如今主要依靠机器生产,但制作原理仍遵循古法,这种工业化、现代化的生产模式使书画毡获得了一定的商业价值。之后实践团前往定兴县京绣研究院,赏中国京绣流光溢彩,品一针一线皇家气派。在与传承人的沟通中得知,目前京绣仍旧依靠手工制作,很多对京绣感兴趣的人正在学习京绣的制作工艺,传承方面阻力较小。最后,实践团前往易县文化馆进行交流沟通,参观易县博物馆及易水砚制作工厂,在制作师傅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切身体会了技巧性极强的易水砚制作工艺。通过与师傅的交流了解到,易水砚的制作工艺已经传授给贫困人群,成为他们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此次实践团收集到了许多详细的非遗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全面了解到非遗文化潜在的商业价值,为团队提供了详细的“文化变现”报告。

为系统了解庆阳市非遗文化种类和数目,调研非遗文化的普及力度和现有保护政策。甘肃庆阳实践团于7月28日起先后前往庆阳市西峰区文化馆、陇东民俗博物馆开展调研实践。通过参观非遗展厅、民俗文化展厅等十多个活动厅室进行调研学习。并奔赴面塑、泥塑、剪纸、皮影、香囊等多处非遗传承人居所及工作室亲身体验传统的制作工艺。7月29日至30日,实践团联合陇东民俗博物馆、军拓教育特训营开展“学党史· 传非遗”青少年非遗研学教育活动。实践团向学生们介绍非遗文化历史,讲述革命先辈们的英雄故事及党的百年历程,指导学生们用红色纸张剪出 “五角星”,寓意“红星闪耀中国”,最后齐唱《我和我的祖国》歌曲,并在活动横幅上写下对祖国的热爱和美好祝愿。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及普及力度,进一步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文化传承团在调研期间,通过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各大平台宣传此次活动。同时还考虑在有效保护前提下,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8月7日,“遗落的明珠”——遇见“丝路”非遗国情观察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沙粒画进行调研,团队走进了新疆伊犁喀赞其民俗风情区内的沙粒画展览馆,近距离观赏了新疆沙粒画独特的魅力。同时实践团也走访了沙粒画的制作工坊,参观了沙粒画的绘画与制作过程,并采访了几位少数民族的绘画者。他们让一颗颗自由的沙粒团在一起,黏合沙粒的胶水,是他们一次次调试、一次次实验后研制成功的。沙粒凝固在一起并不能称作艺术品,但是经过色彩的点缀以及凹凸纹路的修饰,将新疆的街头巷尾、风土人情、民俗文化都展现的淋漓尽致。随后实践团对新疆手工花毯制作工艺进行调研,工作人员讲述了这些地毯的种类特点,以及制作地毯的详细流程。新疆手工花地毯见证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新疆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实践团有幸成为这一文化的见证者和传播者。

同时,“遗落的明珠”山西社会实践团对剪纸、草编、内画泥塑等非遗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探寻。在各位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介绍下,实践团成员首先领略了巧娘宫用原始简单的柳条、苞米皮编织成独具匠心的草编艺术品,一草一木挥手间便交织成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品,好看且实用,展现了当地人的勤劳智慧和心灵手巧。之后又了解到世界级非遗广灵剪纸的复杂制作过程,广灵剪纸剪纸是刀刻宣纸、品色点染而成的彩色剪纸,刻制点染的点滴细节赋予本来单薄的纸张无与伦比的魅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最后实践团全体成员前往收藏内画泥塑的工坊,聆听了相关负责人的深入剖析,小心地触碰到部分工艺品,细细揣摩了艺术品的制作寓意,领悟到了内画泥塑中所蕴藏的不为人知的形成奥秘。这些文化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与象征,需要每一个人悉心守护。在实践过程中,各位成员通过参观陈列的各件非遗作品体会到传承与发扬非遗的必要性,更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明白了传承非遗任重而道远,学到了非遗传承人身上秉承匠心、不忘初心的美好品质。

至此,“遗落的明珠”——探寻与传承“华夏”非遗文化社会实践团暂时停下了实地寻访的脚步,但是实践团成员表示后续工作才刚刚展开。实践团考虑建立区域保护协同机制,加强专题研究,举办品牌活动,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全面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实践团将会利用好通过调研获取的资料,做好后期相关工作,为非遗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建言献策,使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变得更有意义,并为非遗文化推广工作继续努力,制定出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新时代的特色宣传与推广。


编辑:牛源

审核:田磊


版权所有:2022-20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陕ICP备0750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