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的方法论
日期:2017年01月03日 00:00  点击:[]

版权所有:2022-20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陕ICP备07500541号

作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沈壮海 刘晓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战略全局高度回答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系列重大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确立了行动纲领。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与规律的深刻总结,进一步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科学方法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

  因事而化,即借助相应的事情而实施教化,将化育人心的工作与相应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一道去做。这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应有遵循。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责任。扎根中国大地,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努力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高校中的“事”很多,但就学生的成长成才而言,不外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因事而化”,就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全方位中,并且自始至终贯穿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实现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全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的有机统一。

  思想政治工作因教学而“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融入到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之中,寓价值之“味”于教书之中,坚持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统一。《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书育人,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向学生讲授科学知识,更要塑造学生良好德行。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唯有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广大教师才能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职责。

  思想政治工作因科研而“化”,即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感召与价值引领,将引导学生“求真”的过程与“向善”的过程有机结合为一体。参与科学研究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特点与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在引导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在传授和指导探索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优良品德、学术道德、健全人格的培养,进一步增强其科学精神、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工作因管理服务而“化”,即将立德树人融入到管理与服务之中,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高校管理需秉持“以生为本”和“依法管理”等理念,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治理有方、管理到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面对的实际问题、碰到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教育感染人,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进

  所谓“因时而进”,即因应时代的呼声,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而不断地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反复强调的“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核心内涵也正在于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因时而进”,就是要紧随时代发展的节奏,根据时代发展的特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等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新一轮的信息革命凸显出网络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也把人们彻底带入网络信息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力军”,更是“原住民”。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为开放和多元,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与国内社会的深刻变革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所有这些方面,都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因时而进的明确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进,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在与时代同步中“活”起来。如在当前,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网络信息化浪潮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机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凭借其即时性、快捷性、简便性、互动性和大众化等特点迅速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认知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微博、微信等新技术,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探索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方式”开展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进,必须切准学生思想的时代脉搏,在贴近学生中“活”起来。大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海量信息潮水般涌入高校校园,其中也不乏一些错误的思潮与价值导向乘机而入,导致部分学生产生相应的信仰模糊、思想困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特点新态势,切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心存的疑点、面对的难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地开展思想引导工作,在对接学生思想需求、成长需求中赢得学生的信赖与喜爱。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势而新

  “势”即形势、态势、趋势。凡事借势发力,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不审时度势,则有被历史淘汰之虞。“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因势而新”,要求高校根据历史进步的大趋势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革弊布新,创新工作理念,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同时世界也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并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当下之中国处于持续对外开放和不断深化改革之中,正以日益崛起的雄姿昂首阔步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上,并以奋进勃发的精神风貌昭示世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以坚定之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有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客观面对的不容回避之“势”。

  面对新的形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更新观念,善于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置于世界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大势”之下考量,用中国梦这一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来拨动学生心底的历史情愫和奏响社会发展的时代强音,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有效解答大学生的理论困惑,增进青年一代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理性与自觉。要深化探索实践创新,注重以文化人、实践育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将中国梦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青春行动,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