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教育频道报道我院“遗落的明珠”实践团调研
日期:2021年09月08日 22:47  点击:[]

2021年9月1日,《环球网》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遗落的明珠”——探寻与传承“华夏”非遗文化社会实践团的“探寻文化名片,推动非遗焕新”进行了首页刊登报道。



提起“非遗”你会想到什么?是色彩鲜艳的绣花枕头,或是鼓噪尘嚣的民间社火,亦或是肃穆庄重的雕刻瓷器…

曾几何时,“非遗”给人一种充满“乡土气息”的俗气之感,难以登上大雅之堂;或是使人们觉得“非遗”文化神秘莫测,是只会出现在特别演出、博物馆和深山隐士身上的符号。也正是这种印象,在“非遗”和公众之间形成了一道沟壑。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非遗文化的普及只是“少数人的狂欢”。横亘千年的幽幽古韵,在现代城市中却逐渐默默消亡。而旧时在中华民族身上闪耀生辉的文化瑰宝,亦衰落于漠视和断代中。

为了解决这一痛点,助力非遗的保护传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特此成立了“遗落的明珠”—探寻与传承“华夏”非遗文化社会实践团,团队分为9支小队,共93人,足迹遍布9个省份的50多个区县,通过七个大板块展开相关调研活动。通过“两团一库一矩阵”结构,即建立寻访调研团,文化传承团,文化数字库,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建立新媒体矩阵,通过调研、寻访、传承等多途径,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他人对探索学习面塑文化的兴趣、喜欢,是她坚持教授发扬面塑技艺的动力。”石金莲老师是面塑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0岁即开始跟随母亲学习面塑制作。“最盼望的就是母亲做花馍馍的时候。每逢春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时,母亲就会按照家里小孩的各自属相,捏个生肖当作玩具。”母亲和奶奶在灶头忙活,她就拿着边角料有模学样地跟着学。对她来说,面塑曾是儿时玩具,后来转变为了谋生之道和精神动力。一只顶针,一把梳子,一个面刀,一件件艺术作品中,凝聚着石老师的人生感悟。她目前已经无偿教授了多名学员,女儿和儿媳也已全面继承掌握了这门技艺。“生活的考验过去了,现在就想着怎么把面塑这门手艺传承好。这门老手艺里有咱们的传统文化,是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好好传承下去。”

李海城老师是唢呐艺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甘肃省民间文艺家。2011年6月,经西峰区文化馆推荐申报,李海成等32名庆阳唢呐从业人员被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民间艺术家”荣誉称号。“我从小就对唢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我小时候吹唢呐被认为是贫穷的象征,因此家里人十分反对我学习唢呐,所以我有时候只能偷偷练习。”上初中期间李老师拜后官寨乡民间唢呐艺人高占科为师学习唢呐演奏,掌握了庆阳唢呐常用传统演奏曲牌。之后便相继学习板胡演奏、秦腔板鼓、二胡等乐器,组建陇东乐团,后更名为新潮流演艺团。长期的唢呐演奏经历,使李老师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演奏技巧,传统曲牌演奏气息饱满、技巧丰富多变,韵味十足,演奏连贯流畅,委婉细腻。丰富的从业经历和热爱民间艺术的钻劲儿,使他不仅仅成了一名优秀的唢呐艺人,还是出色的板胡演奏员,此外还能演奏二胡、秦腔板鼓、萨克斯管等乐器,是一个多面手的优秀民间唢呐艺人。

吉彩琴老师从小在奶奶与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对剪纸艺术颇感兴趣,在7岁时便随奶奶和母亲学习剪纸。在1980年后开始经商,经营布料兼制作婚庆用品。在1985年后又转手经营结婚礼服,所剪的作品生动活泼,构思精巧,生活气息浓郁,装饰意味浓,在市场上倍受青睐。2010年12月,和女儿一同成立了“艺轩阁吉彩琴民俗锦汇”民俗文化产品经营销售公司,从事民俗文化产品经营销售至今。2011年被确定为剪纸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后,积极授徒传艺,多次参与公益性展演宣传和出国文化交流活动,应邀赴学校、社区、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讲授传习庆阳传统剪纸。现如今深圳已有吉彩琴老师的学生走进校园开始进行常规教学,如“四点半课堂”,培养学生们虔诚地学习“民间”、热爱“民间”,深入研究民间艺术背后的民俗文化环境。

尽管非遗文化有着像石金莲老师的传承、李海城老师的坚守、吉彩琴老师的发扬,但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旧遭受着巨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此类情况,无不令人扼腕叹息。因此实践团以“探寻文化名片,推动非遗焕新”为主题,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拍照、摄影、笔录等方式搜集整理了许多纪实视频、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等第一手资料。同时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及普及力度,进一步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文化传承团在调研期间,实施媒体传播工程,借助多方宣传平台报道社会实践内容,推广非遗文化。

“遗落的明珠”实践团队从未停止脚步,在倾听传承故事,发扬匠人精神,记录非遗资料,蓄养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考虑在有效保护前提下,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同时建立区域保护协同机制,加强专题研究,举办品牌活动,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全面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实践团将会利用好通过调研获取的资料,做好后期相关工作,为非遗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建言献策,并为非遗文化推广工作继续努力,制定出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新时代的特色宣传与推广。


编辑:李家驰

审核:任延欢

版权所有:2022-20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陕ICP备0750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