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 草编欣欣事民间,匠韵涓涓始流传——“遗落的明珠”社会实践团赴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日期:2021年08月28日 15:24  点击:[]

编织技艺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源于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处于塞北的广灵,自古就有编织的传统,民间编织的柳箱、筐、篮、升、斗、簸箕、笸箩等农具,技术精巧,实用性强,展现了广灵人的勤劳智慧和心灵手巧。

2021年8月18日,“遗落的明珠”暑假社会实践团成员前往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娘草编展开调研实践。

实践伊始,巧娘宫负责人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了草编展馆,对广灵草编进行基本的介绍。实践团成员细致地观赏了草编各类展品,既有收纳筐、果盘等生活小件,同时也不乏沙发、座椅、凉席等大件家具。

实践团成员在观赏草编展品

实践团成员对草编进行简单了解后,由草编手工艺人带领进入制作厂房进行深入了解,经验丰富的手工艺人根据实物向我们介绍了草编的具体材料,包括水草、柳条、苞米皮以及各类草编产品的具体用途。手工艺人们采用原始简单的原料制作出精美实用的艺术品,令实践团成员心生敬佩,感慨万千。

手工艺人在向实践团成员介绍草编材料

实践出真知。经过了解之后,实践团成员在手工艺人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真切实际地感受到了草编的制作过程,体会到了手工制作的不易。一草一木,点滴细节汇聚成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品,凝聚了手工艺人心血的草编诠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

实践团成员动手实践制作草编

从农民常用的簸箕、笸箩等农具到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草帽、草鞋,小到装鸡蛋的编织篓,大到草编织成的床、摇椅,无论是生活日用还是精美工艺品,细微处都展现着广灵人灵巧的双手和细致的匠心。看似平淡无奇的苞米叶,水草,柳条,在编织艺人手中,变成了精美的手工制品,也成了致富的好帮手,实践团队了解到,草编非遗技艺已经与当地就业扶贫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在促就业、创增收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草编是个需要耐心和吃苦精神才能学成的技艺。”艺人师傅在带领实践团队参观厂房过程中如是说。

艺人师傅在向实践团介绍草编艺术品

非遗传承,最大的问题是现在一些地方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加之有一部分的非遗技艺因不能与时俱进而逐渐小众化,而巧娘宫告诉大家了这个问题的最优解。于此同时,实践团成员也看到了时代进步给与的传统手工业的挑战与机遇,但传承与弘扬这一工艺仅仅依靠当地手工艺者是不够的,倘若能引起年轻人的关注,培养更多的草编手工艺者,不断丰富草编工艺品的种类,使之适应现代人的审美、使用等需求,那么这一手工艺方能焕发生机,从容的面对未来、走向世界。重启对非遗的挖掘、整理和保护,让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未来文化、科技、创新都将成为非遗发展的核心动力,这就是非遗传承的必经之路。

实践团与手工艺人合影纪念

编辑:杜成昊

审核:任延欢

版权所有:2022-20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陕ICP备07500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