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一捧黄土塑万物 半生艺传有心人——遇见陇原非遗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庆阳泥塑非遗调研
日期:2021年08月04日 17:01  点击:[]

有人说:只有脚真正踏着土地心里才能踏实,仿佛脚下的土地给了他们无尽的力量一样。而庆阳人更是对自己脚下这片哺育了自己的大地怀着热爱和崇敬,于是便衍生出了源自于土地的艺术——庆阳泥塑。为深入探寻庆阳当地泥塑文化,推动庆阳非遗技艺数字化、平台化、信息化的进程,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技艺,2021年8月3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遗落的明珠”——遇见陇原非遗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庆阳市西峰区文化馆泥塑工作室,向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文菁老师学习交流。

实践团与赵老师合影

实践团受邀前往赵老师的工作室,受到老师热情欢迎,实践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惟妙惟肖的泥塑小人,有可爱的胖小孩,有庄严威武的军人,还有姿态各异的罗汉。看到这些生动的泥塑,很难想象他们之前还是一捧捧随风飘扬的黄土,更展现出赵老师的泥塑技艺高超。

赵老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赵老师就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陈列在工作室中的一些作品。赵老师用泥塑将潘长江、小沈阳、李咏这些被大家所熟知的公众人物以一副幽默夸张的模样展现在观者面前,让人眼前一亮。赵老师还用泥塑重现了当年母亲在集市上卖鸡蛋的场景,据赵老师说,这是给自己母亲的贺寿礼物。

赵老师为母亲做的泥塑

在拍摄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还看到了一个标有丝绸之路字样的飞天泥塑,经过赵老师的介绍,才得知这是老师正在创作的关于五十六个民族的系列作品之一。

丝绸之路系列作品之一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在与赵老师的交谈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赵老师从小学习泥塑完全是个人兴趣驱动,甚至在自己父母反对的情况下,也依旧要坚持下去。四十年的热爱与坚持,也让她成为庆阳泥塑的代表性人物,为庆阳泥塑的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

身在庆阳捏泥塑,心在国家传文化。赵老师从小在庆阳生活学习,在跟随何鄂老师学习雕塑之后又回到庆阳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年。赵老师还跟实践团成员语重心长地说到现在泥塑的发展状况,学习这项技艺的人少,也大多不是为了真正的兴趣爱好而学。赵老师一直坚持无偿教授学生,甚至可以为学艺的学生无偿提供食宿,只为传承庆阳泥塑技艺,发扬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后,实践团与赵老师交流了传承泥塑技艺的方法,为更有效地发扬和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好基石。

通过此次针对泥塑的调研活动,实践团欣赏到赵老师精湛细腻的手法,了解了庆阳泥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体会到了赵老师将这门技艺传承下来的艰辛与不易,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泥塑文化的独特魅力。


编辑:张驰

审核:任延欢

版权所有:2022-20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陕ICP备07500541号